服务热线:18585848439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育才 >

办好“两类学校”是振兴乡村抓手

发布日期:2018-05-15 【

阅读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教育部近日在河南举办新闻发布会,对该指导意见进行权威、全面的介绍和解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媒体指出,振兴乡村教育要从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统称“两类学校”)做起。乡村教育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可见,切实办好“两类学校”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办好“两类学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传统上,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的中心,是传播知识、交流文化、推广科技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持续增加,农村学龄人口总量阶段性的减少和流失严重,加上前些年的撤点并校等,削弱了乡村学校的教育、文化和农村发展功能。有调查显示,半数以上流动儿童与户口登记地在日常生活上基本没有联系,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不知道自己户口登记地乡镇的名称。

办好“两类学校”首先要切实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统筹规划布局要求。21世纪初,我国的乡村学校数量经历了一段剧烈的下降趋势。即使全国叫停撤点并校后,一至三年级学生不寄宿、半小时左右就近走读上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以走读上学为主的布局要求在部分地区仍未得到彻底实现,“上学远”成为一些地方“上学难”的重要诱因。因此,各地亟须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妥善处理撤并遗留问题,按程序恢复“两类学校”,回应人民群众就近入学的期待。

办好“两类学校”还要抓住“互联网+教育”发展契机,通过共享课程和共享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国家和教育部门围绕农村教育发展出台了系列文件,如《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但是,短时期内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仍难以根本化解,要抓住“互联网+教育”发展机遇,将“教育信息化”模块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利用“互联网+”手段,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同时发展区域内在线教研共同体,以互联网理念和技术提升“两类学校”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此外,还要将“两类学校”的改革发展置于乡村振兴、乡村整体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加以考虑。除了教育投入和发展本身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外,学龄人口总量的减少、向城镇的流失,的确加剧了“乡弱”。减少儿童“留守”的规模和程度,就需要吸引部分农村人口回流。从流动趋势来看,部分流动人口没有能力在城市稳定就业、生活和落户,他们主要是低技能、跨省外出的农村人口。频繁无序的流动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自身的发展及其子女的教育质量。同时,他们又是最可能长远扎根乡村的可持续性力量。“叶落归根”的社会心理和家乡认同,及子女现实的教育需求,都使得他们主动或不得不返回家乡就业或创业。

要言之,一方面,通过统筹“两类学校”的布局规划、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教育内部改革手段,改善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农村人口与乡村建设性力量的对接工作,提高向城市流动的学生家长返乡发展的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家庭团聚提供经济上的可行性,家校协力开展教育的基础就更加扎实,农村“两类学校”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就会更加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能早日实现。

上一篇:教师放心施教,教育才会美好

下一篇:父母教育子女最好的5句话

关于英才
学校简介
特色教学
招生专栏
学校环境
英才风貌
10大办学亮点
在线留言
在线留言

备案号: 咨询电话:18585848439 18585848439
访问统计:  浏览总量352000次 /今日浏览50次
网址:
建议(1024*768) IE8.0以上浏览器浏览本站 即时通管理  后台登录 Powered by WangID 驰通集团   触屏版电脑版 本站已支持 IPV6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463号

免责申明:本站点部分内容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站点负责人,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微信关注我们

联系地址:贵阳市南明区